关税战冲击 Rivian下调交付目标

近年来,全球电动汽车行业迎来爆发式增长,但在这片看似蓝海的市场中,暗流涌动的贸易政策正悄然改写行业格局。2018年特朗普政府掀起的贸易战余波未平,25%的汽车关税如同达摩克利斯之剑,至今仍悬在美国本土新锐车企头顶。当Rivian在最新财报中突然下调年度交付目标时,人们终于看清: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正在如何重塑电动汽车产业的命运版图。
关税利刃下的成本困局
Rivian最新公布的财务数据暴露了一个残酷现实:原本计划的46,000-51,000辆年交付量被拦腰砍去近万辆。深入剖析其供应链会发现,这家以”全美供应链”为荣的企业,实际上高度依赖来自中日韩的电池电芯和精密零部件。特朗普政府针对中国制造的汽车零部件加征的25%关税,直接导致每辆R1T皮卡的生产成本飙升近3000美元。更戏剧性的是,为规避关税冲击,Rivian曾豪掷18亿美元囤积电池库存,这种饮鸩止渴的策略虽然短期内稳定了供应链,却导致现金流承压——其库存周转天数从去年同期的68天激增至94天,创下造车新势力中的反常纪录。
政策不确定性的连锁反应
在密歇根州Normal工厂的车间里,工人们最近频繁收到生产计划调整的通知。这背后是特朗普时代遗留的”政策后遗症”:2020年突然撤销的中国电池供应商白名单、反复修改的”美国制造”认定标准,以及悬而未决的《通胀削减法案》修订传闻。这种监管环境的剧烈波动,使得Rivian不得不在德州新工厂建设中保留20%的柔性产能空间。值得注意的是,政策涟漪甚至波及消费端——最新民调显示,因担心贸易战导致的后续涨价,约27%的潜在客户选择持币观望。芝加哥经销商麦克透露:”不少客户在签约前都会追问,这辆车明年会不会因为关税再加价5000美元?”
资本市场的信任危机
华尔街用真金白银投下了不信任票。当Baird分析师将Rivian目标股价从16美元下调至14美元时,其研报中那句”政策风险已超越经营风险”格外刺眼。深层次数据更令人心惊:Rivian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WACC)在过去半年攀升至12.7%,远超行业平均的9.2%。这种资本排斥现象在4月达到顶峰——其发行的15亿美元绿色债券认购不足预期六成。更值得玩味的是,部分机构投资者开始要求Rivian在期权合约中增加”政策对冲条款”,这种在科技股中极为罕见的要求,暴露出资本对政治风险的极端警惕。
这场由贸易政策引发的行业地震,其影响远不止于财务报表上的数字游戏。当Rivian被迫推迟R2车型量产计划时,特斯拉却借机抢占了中端市场;当美国车企在关税迷宫中徘徊时,中国电动车品牌正通过墨西哥组装厂悄然绕过贸易壁垒。历史经验表明,任何产业变革的转折点上,政策变量往往比技术突破更具颠覆性。而今摆在Rivian面前的,不仅是如何消化19亿美元的巨额支出,更是在地缘政治与产业博弈的夹缝中,重新寻找生存坐标的战略命题。或许正如其CEO斯卡林格在内部信中所写:”我们正在学习的,是如何在暴风雨中驾驶一艘尚未完工的船。”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