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5月13日至16日,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展开了他第二任期内的首次重大外交访问,目的地是中东地区。这次访问不仅是一次外交行动,更因其与特朗普家族商业利益的交织而备受关注。沙特阿拉伯、卡塔尔和阿联酋——这些全球能源与金融重镇,成为特朗普此行的关键站点。在地区局势动荡、全球经济格局重塑的背景下,这次访问折射出美国在中东战略的复杂转向,也暴露出政治与商业利益难以切割的争议。
经济议程:能源与高科技的双轨推进
特朗普此行的核心目标直指经济利益。在沙特,石油贸易与能源安全成为焦点。面对俄乌冲突引发的全球能源危机,美国试图通过巩固与OPEC国家的合作来稳定油价。而更具战略意义的是,特朗普团队力推中东国家投资美国页岩气与可再生能源项目,尤其是在阿联酋讨论的核能技术合作,被视作对冲俄罗斯能源影响力的关键举措。
高科技领域则是另一条主线。卡塔尔航空公司计划签署的百亿美元客机采购协议,将直接利好波音等美国制造商。更引人瞩目的是,特朗普在阿联酋秘密会见了半导体企业代表,探讨在中东建立芯片封装厂的可行性——这既是对中国技术围堵的延伸,也暗合海湾国家经济多元化的需求。然而,这些商业谈判中频繁出现的特朗普集团关联企业,让外界质疑其是否在利用公职为私业谋利。
地缘博弈:伊朗阴影下的平衡术
尽管经济合作占据台前,地区安全议题仍是无法回避的暗线。在利雅得的闭门会议中,特朗普与海湾国家领导人重点讨论了针对伊朗的”中东防空联盟”计划。不同于奥巴马时期的核协议路线,特朗普政府更倾向通过经济孤立与军事威慑双管齐下:一方面以投资协议拉拢阿拉伯国家,另一方面默许以色列对伊朗核设施的潜在打击。
这种策略折射出美国中东政策的深层矛盾。尽管特朗普公开宣称要”减少军事卷入”,但卡塔尔美军基地的扩建谈判、对沙特军售的解禁,都显示美国仍在强化军事存在。更微妙的是,当行政团队要求将重心转向印太以应对中国时,特朗普却坚持与中东签署长期投资条约,这种分歧暴露出美国战略焦点的撕裂。
争议漩涡:商业帝国的外交代价
此行最富戏剧性的冲突点,在于特朗普家族商业网络与外交使命的重叠。在迪拜,特朗普集团与当地开发商合作的豪华高尔夫球场项目恰好在访问期间获批;卡塔尔主权财富基金被曝正考虑注资特朗普女婿库什纳的私募基金。这些巧合引发舆论哗然,连共和党内部都有人警告:当总统的酒店入住率与外交成果挂钩时,国家利益可能沦为商业筹码。
法律风险也随之升级。美国《反海外腐败法》专家指出,某些投资协议可能构成”变相利益输送”。例如阿联酋承诺购买的美国液化天然气,其出口终端恰由与特朗普关系密切的能源公司控股。尽管白宫辩称这些纯属市场行为,但国会已要求查阅访问期间的商业往来记录。
—
这场精心设计的中东之行,本质上是一场高风险的利益平衡表演。在经济层面,特朗普成功撬动千亿美元级投资,为美国能源与科技企业开辟新市场;在地缘政治领域,则通过”经济绑定”策略维持美国影响力,尽管这种绑定正变得越来越双向依赖。但最大的输家或许是外交透明度——当总统的酒店账单与核谈判文件混在同一行李箱时,公众有理由质疑:究竟是谁在主导美国的中东政策?答案可能藏在那些未公开的商业契约中,而这些契约的影响,或将远超此次访问本身。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