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I,简称GenAI)技术的快速发展正在深刻改变全球劳动市场的格局。国际劳工组织(ILO)与波兰国家研究院(NASK)联合发布的最新全球指数报告指出,约有四分之一的工作岗位面临被GenAI技术转型的风险。这一趋势不仅反映了人工智能在职业结构和工作性质方面带来的显著影响,也凸显了不同国家和职业群体之间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从整体就业结构来看,GenAI的介入带来的更多是岗位的“转型”而非“淘汰”。换句话说,生成式人工智能并不会立即引发大规模的职位消失,但它正逐步推动工作内容和技能需求的演变。研究显示,全球25%的岗位与GenAI存在潜在的接触点,这一比例在高收入国家更是高达34%。这一数据表明,数字化程度越高的经济体,越容易受到GenAI技术带来的岗位转型压力。例如,在先进国家的办公室型、知识密集型工作中,人工智能可以辅助完成大量数据分析、报告生成及创意辅助任务,因而工作模式正在悄然改变。
女性员工和文职岗位工作者尤其易受影响。文职岗位中,诸如数据录入、文件处理及基础客户服务等重复性任务恰巧符合GenAI自动化和辅助的特点,因而转型压力较大。这不仅为个人职业发展带来挑战,也对社会就业公平性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方面,技术应用促进生产效率提升;另一方面,则需要政策制定者同步推动针对这些弱势群体的技能培训和保障措施,避免因技术变革引发的就业不平等进一步扩大。
从行业视角看,工程、生命科学、计算机科学以及法律等与数据密切相关的领域,受GenAI的影响尤为明显。这些行业因大量依赖数据驱动的决策和文本生成,能够充分借助生成式人工智能提高工作效率及创新能力。与此同时,社工、教育、餐饮和个人护理等服务行业因工作中对人际互动和情感交流的高需求,短期内受到影响较小,显示出任务复杂性的行业在人工智能浪潮中具有一定的“抗冲击力”。
此外,GenAI对劳动市场的影响还呈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高收入国家由于数字基础设施完善、经济结构中高技能岗位比例较高,岗位转型暴露率明显高于中低收入国家。以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为例,虽然GenAI有望显著提升约1700万个岗位的生产效率,但这一区域受制于数字接入不足和基础设施短板,难以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带来的变革红利。缺乏充足的网络覆盖和计算资源,再加上相关教育培训的滞后,使得这些地区的劳动力难以适应快速的技术变革,加剧了全球范围的数字鸿沟和社会不平等。
从更宽阔的经济和社会视角看,生成式人工智能不仅带来了挑战,也孕育了全新的机遇。它有潜力显著提升整体生产力,加速技术创新,催生诸如数据标注员、AI训练师、数字内容创作者等新兴职业。这些新岗位正在逐步形成,促进劳动力市场结构的更新换代。然而,技术变革的快速推进也带来了技能替代的风险、就业不确定性加剧和社会分化问题。一些传统岗位可能被智能工具取代,部分劳动者将经历较长时间的职业调整甚至失业。如何促进劳动力的适应性培训,推动教育体系的转型升级,同时完善社会保障网络,以实现技术利益的公平分配,成为各国政府和社会的共同课题。
总体来看,生成式人工智能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动全球就业格局的深刻变化。高收入国家和某些职业群体尤为关注这一变革,四分之一的岗位正处在转型压力之中。虽然大量岗位并未面临即时被替代的风险,职业技能和岗位内容的重塑却不可避免。未来在拥抱技术红利的同时,如何妥善平衡效率提升与社会公平、如何帮助劳动者顺利适应新的工作形态,将成为影响全球劳动市场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