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印度政坛风云变幻的舞台上,一位老将的名字总是能引发滔天巨浪——马尼·尚卡尔·艾亚尔。这位资深政治家,曾穿梭于公务员、外交官、国大党成员的多重身份之间,如今却似乎成为了一个“争议磁铁”,尤其是当他将矛头对准印度总理纳伦德拉·莫迪及其政府的政策时。
近年来,艾亚尔的言论屡屡点燃政治火药桶,引来印度人民党(BJP)的猛烈抨击,甚至迫使他所在的国大党与其保持距离。这些事件的背后,隐藏着政治对手间的激烈博弈、意识形态的深刻分歧,以及关于分裂言论的种种指控,构成了一幅错综复杂的政治图景。
艾亚尔对莫迪的批评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多维度的。他曾多次将莫迪定义为印度“有史以来最糟糕的总理”,理由是担心人民党以文化和宗教为界限,加剧社会的两极分化。他坚信,正如圣雄甘地和贾瓦哈拉尔·尼赫鲁所设想的那样,真正的国家建设需要承认并捍卫印度的多样性——而这正是他认为现任政府所忽视的根本原则。这种对印度国家认同核心的根本分歧,构成了他反对的基石。
除了意识形态上的宏大叙事,艾亚尔也曾直接发起人身攻击。2017年古吉拉特邦选举期间,他那句著名的“尼奇·阿德米”(卑微之人)的标签,至今仍被人津津乐道,即使事后他试图辩解。更近期的录音显示,当记者们追问他对这一侮辱性言论的看法时,他甚至对记者恶语相向,进一步加深了他强硬且毫不妥协的形象。
争议并未止步于人身攻击和意识形态的争论。艾亚尔对巴基斯坦的评论也多次引来严厉的审视,并被指责为“亲巴基斯坦”。他曾暗示,改善印巴关系可能需要莫迪下台,此言一出,舆论哗然,他也被指责为破坏国家安全。尽管他随后澄清,他的本意是强调巴基斯坦的核能力,但造成的损害已无法挽回。人民党指责他散布恐慌,歪曲事实。莫迪总理更是亲自回应,声称巴基斯坦正因经济困境而“出售炸弹”,并将艾亚尔的言论视为国大党同情敌对邻国的证据。
更令人不安的是,在帕哈尔加姆恐怖袭击发生后,艾亚尔将袭击与“未解决的印巴分治问题”联系起来,此举被人民党视为试图为巴基斯坦和恐怖组织开脱罪责。这些事件导致艾亚尔被指责为“热爱”巴基斯坦,而这种“爱”对印度利益有害。国大党虽然偶尔会为艾亚尔辩护,认为他被误解,但也会与他那些更具争议的言论保持距离,深知这会带来政治上的负面影响。
面对这些争议,卡纳塔克邦人民党直言,艾亚尔对莫迪总理的批评是“为了保持存在感的绝望尝试”。他们认为,艾亚尔的言论反映了国大党日益衰落的政治命运。人民党指责他是“首席施暴者”,并指出他过去煽动性的言论,证明了国大党与“恐怖主义生态系统”的持续联系。人民党的回应通常会强调艾亚尔过去的言论,并将其定义为国大党内部更广泛的反印度议程的体现。
令人玩味的是,尽管批评之声不绝于耳,但选举结果表明,选民似乎并未受到这些争议的太大影响,他们仍然支持自己选择的候选人,而不太在意个别政治家的行为。另一方面,国大党在谴责艾亚尔部分言论并试图与之保持距离的同时,也指责莫迪降低了政治对话的水平,并指出了他自己对政治对手使用的侮辱性语言,例如称拉吉夫·甘地为“第一贪污犯”。这种相互指责的循环凸显了印度政治的严重两极分化,以及维持文明和建设性对话的挑战。
政治评论员阿米塔布·辛格指出:“艾亚尔的言论总能引发轩然大波,这已经成为印度政治的一种常态。无论他是有意为之还是无意之失,他的话语都成为了各方政治力量争夺话语权的战场。”
最终,马尼·尚卡尔·艾亚尔批评纳伦德拉·莫迪以及随之而来的争议,凸显了印度政治中深刻的意识形态裂痕。艾亚尔的言论,无论被视为有原则的反对还是鲁莽的挑衅,始终是政治辩论的焦点。人民党有效地利用这些争议,将国大党描绘成脱离现实、同情反印度分子的形象,而国大党则试图转移批评,并指责人民党采取分裂策略。这些事件的重复发生,以及对选举结果看似有限的影响,表明这些争议已成为印度政治景观中一种常态化的特征,反映了一种日益两极分化的言论趋势,以及对建设性对话的日益减少的重视。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