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驾驶车为何离不开人类

一场“无人驾驶”的幻梦:科技巨头为何对人类恋恋不舍?

十多年前,当无人驾驶汽车的蓝图首次出现在人们眼前时,整个世界为之疯狂。特斯拉雄心勃勃地计划推出能容纳二十名乘客的Robovan,无数初创企业在加州和新加坡的街道上测试着自动驾驶系统。一时间,交通运输领域即将迎来一场革命的呼声甚嚣尘上。然而,尽管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完全自动驾驶汽车的真正实现仍然遥遥无期。最近的一系列事件揭示了一个令人不安的事实:对于这项看似颠覆性的技术而言,人类的参与,或许是不可避免的。

曾经的“无人驾驶”热潮,如今已被对现实复杂性的深刻认知所取代。这项技术并非万能,甚至在某些情况下,还会暴露出其固有的缺陷。

在可控的环境下,自动驾驶系统表现出色,在避免某些类型碰撞方面甚至优于人类驾驶员。但当面对复杂的城市环境和突发事件时,它们却显得束手无策。“无人驾驶”汽车在复杂的交通状况中会变得“寸步难行”,除非绝对安全得到保证,否则它们不敢贸然前行。这种谨慎的态度虽然保障了安全,却也可能导致交通拥堵,甚至让车辆的实际应用大打折扣。更令人担忧的是,有研究表明,自动驾驶汽车在黎明和黄昏时段的事故风险更高,这意味着它们在光线变化的环境中存在明显的弱点。而更讽刺的是,正是由于它们对绝对安全的过度追求,反而会在与人类驾驶员互动时,产生危险的局面。因为人类驾驶员的行为更加灵活,但同时也更加难以预测。此外,自动化系统表现越好,人类的监督就越容易变得麻痹和危险。

对人类操作员的依赖,并非仅仅是开发过程中的权宜之计,而是正逐渐成为许多领先的自动驾驶汽车公司的运营模式。即使像Cruise和Pony.ai这样的初创企业,已经在有限的区域内投放了“无人驾驶”汽车,但它们仍然依赖远程人类操作员在系统遇到困难时进行干预。最近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比如Cruise因一系列安全问题而撤回了自动出租车,以及其首席执行官的辞职,都凸显了这些“影子”操作员的关键作用。这些干预的频率之高,有时甚至每行驶四五英里就需要一次,这意味着,目前的自动驾驶汽车并非真正的“无人驾驶”,而更像是带有自动辅助功能的远程驾驶。即使在新加坡这个自动驾驶技术的关键试验场,自动驾驶巴士的实施也需要人类监督员从控制室监控多辆车辆。这种转变凸显了一种对技术现实的务实适应,即承认完全自动化尚未实现。

除了技术挑战之外,公众信任也是广泛应用的一个重要障碍。皮尤研究中心等机构进行的多次调查显示,美国民众对自动驾驶汽车的部署普遍持谨慎态度。这种不信任感源于对安全、保障以及潜在的意外后果的担忧。研究人员正积极致力于弥合这一差距,他们正在开发自动驾驶汽车与人类乘客之间的新型沟通方式,旨在建立信任和透明度。然而,克服这种心理障碍需要的不仅仅是技术解决方案,更需要就这项技术的局限性和人类监督的持续作用进行清晰而诚实的对话。不断变化的监管环境也发挥着关键作用。正如布鲁金斯学会所强调的那样,政策制定者们正在努力应对自动驾驶汽车复杂的法律和伦理影响,需要解决关于责任、数据隐私以及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等问题。虽然预计在远程操作和系统维护等领域将会出现新的就业机会,从而缓解部分失业担忧,但对劳动力进行积极的再培训至关重要。

围绕无人驾驶汽车的叙事正在经历一场重大的调整。虽然自动驾驶技术的长期潜力仍然巨大,但最初关于完全无人驾驶未来的愿景被证明过于乐观。人类参与的持续需求——无论是远程操作员、监督角色,还是仅仅作为其他道路使用者——都不是挫折,而是当前技术格局的基本现实。前进的道路不在于不惜一切代价地追求完全自动化,而在于开发一种协作系统,该系统能够充分利用人类和机器的优势,优先考虑安全,建立公众信任,并适应现实世界的复杂性。交通运输的未来很可能是一种自动驾驶和人类驾驶车辆的混合体,这种细微的现实与最初完全无人驾驶革命的承诺相去甚远。科技巨头们终究发现,想要彻底摆脱人类,恐怕只是一个美丽的幻想。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