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AI机器人热潮持续 德赛力获新融资

一场技术革命正在中国悄然兴起,它不仅仅是代码的堆砌,也不是虚拟世界的狂欢,而是将人工智能的触角延伸至现实世界,赋予机器以“身体”,让它们在物理世界中自由行动、感知、交互。这场革命的核心,便是“具身智能”(Embodied AI)。

国家战略的蓝图、资本市场的追捧、产业界的积极拥抱,共同构成了中国具身智能蓬勃发展的宏大叙事。

首先,国家层面的鼎力支持无疑是这场变革的基石。巨额资金的注入,为具身智能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1380亿美元的投资规模,展现了中国在这一新兴领域争夺领导地位的决心。 这不仅仅是资金的投入,更是国家战略的体现,预示着一场深刻的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

其次,资本市场的热情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今年前五个月,中国机器人行业的融资额就已高达32亿美元,远超2023年全年水平。更引人注目的是,高达87%的资金流向了具身智能企业,这无疑是对未来充满信心的信号。比如,深圳的DexForce Technology Co.近期完成了数亿元人民币的融资,清华大学附属的Robot Era也完成了近5000万人民币(约6900万美元)的A轮融资。领势资本等机构的参与,更彰显了资本市场对这一领域的认可。这种资本的涌入,为具身智能企业提供了充足的“弹药”,加速了技术的迭代和产品的落地。

更为重要的是,中国的产业优势为具身智能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完善的工业基础和强大的制造能力,确保了具身智能机器人的生产和应用能够顺利进行。广阔的国内市场,则为具身智能企业提供了巨大的试验田和商业机会。仅2024年,中国就已生产了近100种具身智能机器人产品,占据全球市场份额的70%。这一惊人的数据,不仅显示了中国在具身智能领域的领先地位,更预示着未来市场的巨大潜力。

一个又一个成功的案例,正在不断验证着具身智能的巨大潜力。从工业自动化到医疗保健,从物流运输到公共服务,具身智能的应用场景正在不断拓展。世界首场人机共跑半程马拉松,21台人形机器人参赛,6台成功完赛,这既是对机器人技术的考验,也是对人机协作模式的探索。 越来越多的中国大型企业开始积极拥抱具身智能技术,数百家中国企业表示计划采用DeepSeek的技术,这预示着具身智能将在更广泛的行业中得到应用。核心AI产业规模在2023年已超过5780亿人民币,同比增长13.9%,预示着未来将迎来爆发式增长。汽车制造商、国有能源公司、银行、餐饮企业,都在积极布局,期望借助具身智能实现效率提升和成本降低。

然而,在机遇面前,挑战也显而易见。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是确保产业健康发展的关键。关键零部件的国产化率,直接关系到产业的稳定性和竞争力。此外,具身智能机器人的安全性、可靠性和伦理问题,也需要引起高度重视。未来,如何在技术进步的同时,保证机器人的安全、可靠,并处理好人与机器的关系,将是行业面临的重要课题。

尽管挑战依然存在,但中国在具身智能领域的投入和发展,已经引起了全球的关注。中国正积极将AI从云端推向现实世界,并努力成为具身智能领域的领导者。这种战略转型不仅将推动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也将为全球人工智能的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可以预见,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中国具身智能的蓬勃发展将继续书写新的篇章,引领全球人工智能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这场变革,将改变我们对机器人的认知,也将重塑未来人机交互的模式。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