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驾驶的黄粱一梦:人类司机何时才能谢幕?
汽车,曾是工业革命的象征,而如今,自动驾驶汽车被誉为交通运输的未来。然而,这个看似必然的未来,却正面临着严峻的现实:自动驾驶汽车似乎无法摆脱对人类的依赖。 数十年的研究、数十亿美元的投资、以及显著的技术进步,都未能将“无人驾驶世界”的梦想变为现实。核心问题并不在于技术能力不足,而在于将机器融入一个由人类直觉和判断力主导、且仍依赖于人类的世界所固有的复杂性。 从英国《金融时报》到《爱尔兰时报》,众多文章都持续关注着这一核心挑战。
机器 vs. 人类:谁更胜一筹?
机器在重复性任务和精确计算方面表现出色,而人类却拥有无与伦比的能力,能够解读模糊的情境、预判不可预测的行为,并运用常识。 这源于人类的“心智模型”,即通过经验和直觉,对世界的运作方式建立的认知框架。自动驾驶汽车,即使配备了最先进的传感器和算法,也难以企及人类驾驶员的这种能力。
一个鲜活的例子是,即使是简单的分心警报,如果能结合人类的注意力,其效果也会更好。 沃尔沃驾驶员行为专家Mikael Ljung Aust的研究表明,这种“辅助驾驶”模式或许才是更有效的方向。 自动驾驶汽车试图取代人类驾驶员的说法,本身就受到了质疑,因为机器在处理一些情境时需要人类的干预,而这些情境是熟练的人类驾驶员可以轻松应对的。
监管迷雾与公众信任:道路上的障碍
政府,即使在民主社会,也在谨慎行事,推迟自动驾驶汽车的推广计划。 英国将其时间表推迟到至少2027年。 这种犹豫并非仅仅出于安全考虑,还源于自动驾驶决策中固有的伦理困境。
试想一下,一辆无人驾驶汽车如何应对无法避免的事故? 这就是著名的“电车难题”。 它应该优先考虑乘客的安全,还是最大限度地减少总体伤害,即使这意味着牺牲乘客? 这些道德困境需要深思熟虑和健全的法律框架,而这些框架仍在发展中。 布鲁金斯学会强调了不断变化的安全性与政策挑战,强调了其对法规和运输技术的影响。 正如《爱尔兰时报》所指出的,缺乏明确的立法,进一步复杂化了自动驾驶汽车在爱尔兰等国家的大范围推广之路。
从效率到拥堵:无人驾驶的悖论
除了伦理考量和监管障碍之外,转变也带来了其他挑战。 从机械运输到传感器密布的计算机,使得系统和控制变得异常复杂,这给驾驶员带来了困惑。 此外,最初承诺用机器人取代人类司机,从而打造一支24/7、经济高效的车队,现在也正在重新评估。
研究人员指出,对交通拥堵的担忧意味着,自动驾驶汽车可能无法带来预期的效率提升。 即使具备自动驾驶功能,人类仍然需要指示车辆去哪里,这否定了部分声称的好处。 最近的事态发展也表明,汽车制造商正在调整其策略,例如福特和PSA集团正在缩减其对完全机器人化车辆的雄心,承认在所有条件下实现真正Level 6自动驾驶——完全的自我驾驶能力——的困难。 人工智能社区在开发无人驾驶汽车方面的“最大考验”越来越被视为失败,尽管投入了巨额资金。
建立信任至关重要,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强调,需要在自动驾驶汽车和人类乘客之间建立一种新的沟通语言,以促进接受和信心。 即便乘坐无人驾驶出租车的体验是积极的,它遵守交通规则并谨慎驾驶,也不能保证被广泛接受,特别是在当前欧盟法规阻碍推广的情况下。
最终,关于无人驾驶汽车的叙事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 最初的炒作已经让位于对所涉及挑战的更现实的评估。 虽然技术进步仍在继续,但机器在复制人类判断方面的基本局限性,加上监管的不确定性、伦理困境以及对意想不到后果的担忧,意味着完全自动驾驶汽车很可能比最初预测的要晚。 交通运输的未来很可能涉及更渐进的发展,驾驶员辅助水平不断提高,但在可预见的未来,人类仍将牢牢掌握着控制权。 重点正从完全消除驾驶员转向增强他们的能力,并确保人类和机器在道路上安全、和谐地共存。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