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科学家打造人工神经系统 赋予机器人触觉感知

故事的开端,往往隐藏在看似平静的表象之下。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的飞速发展,犹如一柄双刃剑,既带来无限可能,也伴随着未知的挑战。近年来,科学家们正致力于赋予机器人更强的感知能力,这不仅是技术进步的必然,更是对人类自身认知边界的一次探索。我们已经见证了智能手机的变革,从简单的通讯工具,演变为集视觉、听觉、触觉于一体的数字伙伴。那么,机器人呢?它们能否像人类一样,感知周围的世界,并做出相应的反应?答案,正在一步步揭晓。

触觉的曙光:电子皮肤与感知的革命

机器人的发展,长期以来受限于其“无感”的困境。它们在工业生产线上日复一日地重复着预定的动作,却无法像人类一样,感知到物体表面的纹理、压力、温度,甚至细微的变化。这限制了它们在精细操作、人机交互等领域的应用。然而,科学家们正在积极探索解决方案,赋予机器人“触觉”。

电子皮肤,作为模拟人类触觉感受器的关键技术,正在不断发展。这种“皮肤”能够将感知到的信息转化为电信号,使机器人获得触觉体验。斯坦福大学和首尔国立大学的研究团队,就开发出了一种人工神经系统,成功赋予假肢和机器人触觉和反射能力。这种系统不仅能够感知压力,甚至能够识别盲文,展现了其高度的灵敏度和精确性。这不仅仅是技术的突破,更是对人类残疾人士的福音,为他们带来了更真实、更自然的交互体验。

与此同时,新加坡国立大学的研究人员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他们创造了一种名为“异步编码电子皮肤”(ACES)的人工神经系统,其触觉感知能力至少与人类皮肤相当,甚至可能更胜一筹。ACES技术,为机器人带来了更细腻的触觉,使其能够更好地完成精密操作,例如组装电子元件,甚至进行手术。这些研究表明,通过模拟人类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我们能够为机器人创造出高度逼真的触觉体验,从而打开了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视觉的飞跃:人工智能与神经形态计算

除了触觉,视觉感知也是机器人智能化的关键。人类能够通过视觉系统,快速准确地识别物体、判断距离和理解场景。这使得我们能够自由地穿梭于复杂多变的环境中。为了赋予机器人类似的视觉能力,研究人员正在探索各种基于人工智能的视觉技术。

卷积神经网络(CNN)是其中的一种重要手段。这些网络能够模仿人脑的视觉皮层,从图像中提取特征并进行识别。但更令人兴奋的是,科学家们正在尝试利用新型材料和神经形态计算方法,构建更高效、更节能的机器人视觉系统。最近,研究人员利用二硫化钼原子层材料成功复制了“漏积分发放”(LIF)神经元的行为,这是构建尖峰神经网络的基本组成部分。这意味着,我们可以构建出更接近人脑的视觉处理系统,实现更快速、更智能的视觉识别。

此外,一些研究还致力于开发能够实时处理视觉信息的系统,使机器人能够像人类一样快速响应环境变化。例如,一种新型的人工神经系统能够模拟人类对光的反应,并学习执行基本任务,这为开发更智能的机器人和假肢提供了新的思路。这种技术,将使机器人能够在复杂的环境中自主导航,并与人类进行更自然的互动。

超越触觉与视觉:感知的全方位拓展

在更广泛的感知领域,研究人员也在积极探索各种新型传感器和感知技术。他们不仅仅满足于模仿人类的视觉和触觉,而是试图构建更全面的感知系统,使机器人能够更好地理解周围世界。

其中,基于光学的神经系统,因其速度快、功耗低的优势,而备受关注。这种“光绳”的概念,灵感来源于动物王国,旨在赋予机器人类似于人类的“外感受”能力,即感知外部世界的能力。例如,感知周围环境的温度、湿度、气流等信息,这将使得机器人能够适应更复杂、更动态的环境。

此外,脑电图(EEG)技术,也被应用于机器人控制。Emotiv EPOC设备已被用于控制机器人肢体和轮椅,这为瘫痪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使他们能够通过意念控制机器人,实现生活自理。同时,一些研究人员正在开发能够模拟生物细胞形态和功能的液体机器人,这些机器人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有望在医疗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值得强调的是,在这些研究中,对生物神经系统的模仿和借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韩国的研究人员正在积极开发人工感觉神经系统,旨在使机器人能够像人类一样有效地感知和响应周围环境。这代表着机器人感知技术,正朝着更智能、更仿生的方向发展。

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的交叉融合中,一个全新的世界正在展开。赋予机器人更强的感知能力,不仅是技术进步的必然,更是人类对自身认知边界的探索。未来,我们可以期待,机器人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周围世界,并与人类进行更自然的互动。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