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浪潮中,人形机器人正逐渐从科幻概念走向现实应用。它们不仅是技术创新的象征,也预示着未来生产、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中国在人形机器人领域正积极布局,上海市成为这一变革的重要前沿阵地。通过建立专门的创新中心和训练基地,中国正努力掌握人形机器人技术的关键核心,并加速其产业化进程。
上海的崛起并非孤立事件,它与全国范围内对人形机器人研发的重视密切相关。早在2024年7月,北京便已设立全国首个省级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旨在攻克人形机器人领域的技术难题。紧随其后,上海的“国家和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于当年5月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国在人形机器人研发上迈出了重要一步。这两个创新中心的设立,为后续的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国家和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是推动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核心力量。该中心不仅承担着技术研发的重任,更致力于构建完善的产业生态。2025年7月,在上海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该中心展出了多款人形机器人,吸引了广泛关注。更重要的是,中心于2025年7月正式启动了中国首个异构人形机器人训练设施——“人形机器人麒麟训练场”。这一训练场由上海电气等十家领先研究企业共同运营,旨在为不同类型的人形机器人提供专业的训练,加速其商业化落地。
“麒麟训练场”的规模初具成型,目前已拥有100个机器人训练位,并计划在2027年扩容至1000个。训练内容涵盖了十多个典型的应用场景,例如桌面整理、物品分类和设备操作等。据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姜磊介绍,经过训练的机器人平均成功率已超过90%,展现了其强大的学习能力和实用价值。研发总监邢博洋补充道,训练场占地4600平方米,目前正在进行现场培训,为人形机器人的广泛应用奠定基础。
这种异构人形机器人训练的理念至关重要。传统的机器人训练往往针对单一型号进行,而“麒麟训练场”则致力于训练不同类型、不同功能的人形机器人,使其能够适应更广泛的应用场景。这种多样化的训练方式,有助于提升人形机器人的通用性和适应性,降低应用成本,并加速其在各行各业的普及。
上海的这一举措,也得到了各方的积极响应。上海电气等大型企业纷纷加入合作,为创新中心提供资金、技术和市场支持。这种产学研合作的模式,有助于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快速发展。创新中心总经理徐斌认为,该训练设施是人工智能发展的基础性基础设施,将为上海打造人形机器人产业高地提供有力支撑。
除了硬件设施的建设,创新中心还注重人才培养和技术交流。通过举办各种研讨会、培训课程和技术交流活动,吸引国内外的人工智能专家和工程师参与,共同推动人形机器人技术的创新发展。这种开放合作的姿态,有助于提升中国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国际竞争力。
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人形机器人将在医疗、教育、养老、物流等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上海作为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先行者,将继续加大研发投入,完善产业生态,为中国乃至全球的人形机器人发展贡献力量。从最初的百台机器人规模,到计划中的千台机器人规模,上海的人形机器人训练基地正朝着成为全球领先的机器人训练中心的目标稳步前进,预示着一个由人形机器人驱动的全新时代的到来。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