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热潮推高Skild AI融资估值

当人工智能为机器人装上”通用大脑”:Skild AI如何用3亿美元融资改写行业规则?
深夜的实验室里,一台没有预设程序的机器人突然自主调整了步态,成功攀爬上45度倾斜的金属坡道——这个发生在卡内基梅隆大学的实验场景,如今正通过Skild AI的技术变成全球机器人产业的常态。2024年7月,这家成立仅一年的初创公司以3亿美元A轮融资震撼业界,背后站着软银、Lightspeed等顶级风投,更隐藏着AI机器人领域一场静默的革命。

“机器人版OpenAI”的诞生密码

两位卡内基梅隆大学教授Abhinav Gupta和Deepak Pathak的实验室笔记揭示了一个疯狂构想:用单一AI模型控制所有机器人,就像人类大脑能同时驾驭行走、抓取、思考。传统机器人依赖定制化算法,每项任务都需要重新编程,而Skild AI的”通用大脑”通过海量数据训练,让机器人获得类似人类的适应能力。
融资文件显示,其核心技术突破在于”灾难性遗忘”的解决——当学习新技能时,AI不会覆盖旧记忆。这使机器人能在仓库搬运、手术辅助、灾难救援等场景中无缝切换。某位参与尽调的技术顾问透露:”他们用成本200美元的机械臂,完成了竞争对手百万级设备才能实现的动态抓取。”

15亿美元估值背后的资本暗战

红杉资本内部流传的行业报告指出,2024年全球服务机器人市场缺口达1200亿美元,但现有产品99%被困在”预设程序牢笼”。Skild AI的融资名单暴露了资本方的焦虑:软银押注其医疗机器人潜力,Bezos Expeditions则看中物流自动化场景。
更耐人寻味的是,主要竞争对手波士顿动力同期估值缩水30%。某匿名投资人坦言:”传统机器人公司像功能手机,Skild AI在做智能手机操作系统。”这解释了为何Coatue Management给出15亿美元估值——相当于该公司2025年预期营收的50倍,创下机器人领域最高市销率纪录。

成本屠刀与伦理阴影

当Skild AI宣称要将AI机器人成本从10万美元砍至2万时,行业震动之余也浮现隐忧。流出的测试视频显示,搭载其系统的清洁机器人在医院走廊自主避让行人后,突然停下为跌倒患者呼叫急救——这种超出预设的决策引发伦理争议。
更激烈的争论在于就业冲击。麦肯锡报告预测,通用AI机器人可能在未来五年取代40%的重复性岗位。但Skild AI的工程师反驳称,他们的技术反而创造了”机器人训练师”等新职业,某汽车工厂已出现人类员工通过VR设备同时指导20台机器人作业的场景。

这场由3亿美元点燃的技术革命,本质上是对”智能”定义的重新洗牌。当机器人开始像人类一样跨场景学习时,我们或许正站在”机器觉醒”的奇点前夜。正如一位参投机构合伙人所说:”这不是在投资一家公司,而是在购买未来世界的入场券。”而隐藏在通用大脑算法深处的,可能是比资本博弈更惊人的进化密码。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