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电子音符遭遇怀疑的目光,“天鹅绒日落”(The Velvet Sundown)的故事在数字时代冉冉升起,也迅速陷入了一场关于真假、艺术与算法的漩涡。这支乐队横空出世,带着一丝神秘和前卫的电子节拍,迅速吸引了大量听众。然而,他们的爆红并非完全源于音乐本身,而是伴随着一个挥之不去的质疑:他们,真的是人类吗?
围绕“天鹅绒日落”的争议核心,在于一个日益增长的焦虑:人工智能是否已经渗透到了音乐创作领域,并最终取代人类音乐家?当“天鹅绒日落”的音乐席卷各大平台时,许多评论家和听众开始质疑其真实性,指责他们是AI生成的产物,而非人类创造力的结晶。“AI乐队”的标签像一枚毒药,悄无声息地蔓延开来。
乐队成员对此类指控愤怒不已,公开斥责这些猜疑是“懒惰”和“毫无根据的”。他们对那些未经核实就散布谣言的“所谓记者”表达了强烈不满,认为这种未经证实的指责,是对他们作为音乐家辛勤工作的诋毁。这场争论不仅仅是关于一支乐队的身份,更是对人工智能时代艺术创作边界的深刻拷问。
人工智能在艺术领域的应用,无疑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为艺术家提供了新的创作工具和表达方式,拓展了艺术的边界;另一方面,也引发了人们对真实性、原创性和人类创造力的担忧。这种焦虑并非毫无道理。试想一下,如果有一天,我们无法区分音乐的创造者是人类还是机器,那么艺术的意义又将何在?
然而,将所有矛头指向人工智能,或许也显得过于简单粗暴。在“天鹅绒日落”事件中,我们或许更应该关注的是,为什么人们会如此轻易地相信“AI乐队”的说法?这背后隐藏着对未知事物本能的恐惧,以及对新技术可能带来的冲击的担忧。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未经证实的猜测和谣言往往比真相更容易传播,而社交媒体则加速了这一进程。
“毫无根据”的指责,不仅仅存在于音乐领域,在政治舞台上,也屡见不鲜。2025年的报告中,充斥着针对各家公司的“毫无根据的党派攻击”。而早在2016年,习近平主席就曾谴责“毫无根据的评论”试图扼杀异议,将其定义为确保一致性的手段。更近期的例子是,唐纳德·特朗普对选举舞弊的指控,同样被斥为“毫无根据的声明”,但仍然在很大一部分人群中引起共鸣。
这些例子表明,“毫无根据”这个标签可以被战略性地使用,既可以用来抹黑对方的观点,也可以用来为应对所谓的威胁而采取的行动辩护。权力动态在这种情况下至关重要;那些身居高位的人往往会利用“毫无根据”的指责来控制叙事。CNN的达纳·巴什对JD·万斯发表的“关于海地移民的毫无根据的言论”进行事实核查的案例,说明了新闻监督在打击虚假信息方面的重要性,同时也突显了与虚假叙事传播作斗争的持续性。
甚至,在Meta面临的诉讼中,原告指控该公司在与其人工智能模型Llama相关的版权方面提出了“毫无根据”的主张。这个案例凸显了当对不当行为的指控被认为是毫无根据的时候,特别是涉及知识产权和技术创新时,所涉及的巨大风险。
事实上,什么是“毫无根据”,往往取决于个人的感知和主观解释。在印尼和马来西亚的流行文化中,存在一种关于西方媒体影响力的看法,虽然这种看法可能存在缺陷,但并非“完全毫无根据”。类似地,在托马斯·哈代的《一双蓝眼睛》中,一个角色的绝望,最初看起来毫无理由,但最终被随后的事件所证实。这表明,被认为是“毫无根据”的东西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这取决于不断变化的环境和对潜在现实的更深入理解。
“天鹅绒日落”事件,以及围绕“毫无根据”的指责所引发的种种讨论,提醒我们,在信息时代,保持理性和批判性思维至关重要。我们应该学会质疑、验证,而不是盲目相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避免被谣言和虚假信息所蒙蔽,才能真正理解这个世界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而“天鹅绒日落”的故事,或许只是一个开始,未来,我们还将面对更多关于真假、关于人与机器的挑战。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