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孟加拉国,私立高等教育机构长期以来填补了公立大学的资源缺口,成为培养专业人才的重要力量。然而,这座看似繁荣的教育大厦正面临结构性危机——从财务困境到管理丑闻,从基建拖延到监管收紧,多重压力正在动摇其根基。2023年政府对18所逾期未搬迁校区的大学启动法律程序,犹如一记警钟,揭开了这个价值数亿美元产业的深层矛盾。
资金链断裂引发的连锁反应
《商业标准》披露的数据触目惊心:部分私立院校新生注册量暴跌50%-60%,直接导致教师薪资遭大规模削减。达鲁尔·伊斯兰大学的案例更具警示性——该校因资金挪用调查曝光后,暴露出”学费收入用于股东分红而非教育投入”的行业潜规则。这种涸泽而渔的模式造成恶性循环:教学设备老化、优秀师资流失,又进一步降低学校吸引力。更隐蔽的是,某些院校为维持运转,暗中降低录取标准或超额招生,这从大学授权委员会(UGC)正在调查的25所院校招生舞弊案中可见一斑。
永久校区困局背后的监管博弈
政府规定的12年校区建设宽限期,被六所知名大学用尽各种理由拖延。东南大学等机构虽坐拥商业地产,却将资金优先投入能产生即时收益的项目。这种短视行为引发监管重拳:2023年3月的最后通牒中,千禧大学等被威胁吊销执照。值得注意的是,部分院校的拖延实属无奈——土地征收纠纷、建筑许可审批迟缓等系统性障碍,使得基建成本比预算高出3-4倍。这暴露出政策制定与实际执行间的断层,迫使UGC近期推出”校区建设专项贷款”作为折中方案。
重建信任的破局之道
在关闭四所违规院校的同时,政府正尝试构建新平衡:拉克什米普尔新批的理工科大学采用”公私合营”模式,由政府提供土地、企业承担基建。更具颠覆性的是UGC推动的”校长任命制”改革——拟剥夺校董会对核心人事的控制权,此举虽遭强烈抵制,却直指”家族式管理”积弊。值得玩味的是,皇家大学等机构已开始主动转型:引入国际课程认证、公布年度审计报告,这些自救措施使他们在最新评级中重获招生资格。
这场危机本质上是孟加拉教育市场化实验的必经阵痛。当私立院校贡献全国63%的本科教育容量时,其存亡已关乎国家人才战略。政府挥舞监管大棒的同时,更需要建立透明的补贴机制、完善基建配套政策。而那些选择刮骨疗毒的院校则证明:唯有将短期盈利转向长期价值投资,才能在这场大洗牌中赢得重生机会。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