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音乐产业的幕后,一场静悄悄的革命正在上演。推动这场变革的并非车库里涌现的新锐艺术家,而是算法与人工智能。一支名为 The Velvet Sundown 的乐队的迅速蹿红,将这场变革推到了聚光灯下,引发了关于真实性、信息披露和创意工作未来的激烈辩论。
仅仅在几周内,The Velvet Sundown 就登上了各大流媒体平台,在 Spotify 上吸引了超过 75 万听众,发布了两张完整专辑,并凭借其“蓬松复古摇滚”的声音获得了广泛关注。然而,这种迅速崛起很快被指控所笼罩——这支乐队根本不是一支乐队,而是一个复杂的 AI 生成项目。
最初的怀疑源于乐队看似完美无瑕的美学和惊人的作品发布速度。他们的音乐,被描述为融合了 20 世纪 70 年代的迷幻质感和电影般的另类流行音乐,感觉像是对经典的模仿,回荡着经典艺术家的声音,但缺乏鲜明、原创的声音。进一步加剧猜测的是乐队的形象,这些图像似乎是人工智能生成的,缺乏真实照片的自然瑕疵。法国流媒体服务 Deezer 主动标记了 The Velvet Sundown 的“某些曲目”,认为它们可能是使用人工智能创作的,并强调了他们自己开发的用于识别此类内容的人工智能识别工具。这并非孤立事件,有报告显示,已有超过 2 万首完全由 AI 生成的曲目在该平台上流传。核心问题并非仅仅是 AI 生成音乐的存在,而是围绕其创作和推广缺乏透明度。The Velvet Sundown 最初吸引了超过 32.5 万 Spotify 月度听众,但只有 1500 名关注者,这种不成比例的比例引起了业内人士的关注。这表明可能存在对流媒体算法的操纵,旨在提高可见度,而非真正的自然增长。
争议在 The Velvet Sundown 的一位自称“附属”成员的发言人 Andrew Frelon 向《滚石》杂志承认,乐队的音乐确实是使用 AI 音乐生成器 Suno 创作的时达到了顶峰。该乐队被明确描述为一场“艺术恶作剧”,一种探索创造力的界限和公众对真实性认知的刻意尝试。Frelon 将该项目定义为“钓鱼”,暗示了一种引发关于 AI 在音乐中的作用的讨论的愿望。然而,这一声明并没有平息争论。一个声称代表 The Velvet Sundown 的账户出现在 X(前身为 Twitter)上,强烈否认了 AI 指控,并声称该乐队是“真实的”并且“从未使用过 AI”。这种相互矛盾的信息只会加深混乱,并突显了在 AI 时代验证音乐来源的挑战。更复杂的是,有报道称乐队使用的图像来自实际上并非 The Velvet Sundown 成员的个人,为这场骗局增添了另一层。该乐队的音乐在包括 Apple Music、Amazon Music 和 YouTube 在内的多个流媒体服务上都有提供,使得这个问题影响范围广泛,影响了广大的听众。在 Spotify 上迅速积累了超过 55.5 万次收听,现在已经超过 75 万次,这突显了 AI 生成的内容有可能在没有适当披露的情况下渗透到主流音乐排行榜中。
The Velvet Sundown 的案例是一个关于音乐创作和消费不断演变的格局的严峻警告。它提出了关于流媒体平台标记 AI 生成内容、保护听众和真正艺术家的责任的关键问题。缺乏明确的指导方针和检测机制使得“AI 垃圾”涌入市场,可能会削弱人类创造力和艺术表达的价值。虽然有些人将其视为无害的实验或巧妙的艺术项目,但另一些人担心这可能会让有抱负的音乐家感到沮丧,让他们相信面对唾手可得的 AI 生成替代品,他们的努力是徒劳的。该事件还凸显了流媒体算法容易受到操纵的弱点,引发了对音乐生态系统的公平性和完整性的担忧。归根结底,The Velvet Sundown 的故事不仅仅是关于一个虚假乐队,而是关于在人工智能时代,我们如何定义和评估音乐的根本性转变,以及迫切需要一个透明且合乎道德的框架来驾驭这个新现实。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