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孟加拉国私立高等教育机构蓬勃发展,成为该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快速扩张的背后,一系列深层次问题逐渐浮出水面。从校址搬迁争议到财务危机,从管理混乱到监管缺失,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着数十万学生的教育质量,更关乎整个国家高等教育体系的健康发展。随着政府监管力度的加强,一场针对私立大学的全面整顿正在展开。
校址搬迁的”马拉松式”拖延
长达十二年的迁址承诺至今未能兑现,18所私立大学正面临政府的法律制裁。这份”黑名单”上不乏知名学府:达卡国际大学、皇家大学、东南大学等机构长期在临时校区办学,尽管大学评估委员会(UGC)设定了2023年3月的最后期限,多数学校仍无动于衷。这种现象背后折射出更深层的问题——部分私立大学将教育视为纯粹的商业投资,缺乏长期办学的诚意。
教育专家指出,永久校区的缺失直接影响教学质量。临时租赁的校舍往往设施简陋,实验室、图书馆等教学资源严重不足。更令人担忧的是,某些学校甚至在未经批准的”幽灵校区”开展教学,UGC已多次警告学生警惕这类违规办学点。
监管利剑出鞘
面对乱象,大学评估委员会祭出组合拳。四所大学——Prime Asia大学、斯坦福大学孟加拉分校等已被勒令停止招生,这是近年来最严厉的行政处罚。UGC官员透露,政治干预是症结所在:”许多董事会是在前任政府时期通过政治渠道组建的,现在这些大学被当作摇钱树经营。”
监管改革蓝图正在绘制。政府拟修订《私立大学法》至少15项条款,重点包括:统一学费标准、强制要求学术人员进入董事会、由政府直接任命校长等。这些措施直指私立大学治理结构的核心问题,特别是试图切断政治势力与高校管理之间的利益链条。
值得关注的是,部分违规大学已形成”抗药性”。它们利用法律漏洞拖延处罚,或通过政治游说软化监管。一位不愿具名的教育部官员表示:”有些大学老板同时是议员或政党要员,这让执法变得异常复杂。”
生存危机下的教育质量滑坡
财务危机正在私立大学圈蔓延。私立大学协会数据显示,新生注册量腰斩式下跌50%-60%,引发连锁反应:教师薪资遭削减,教学设备更新停滞,甚至出现教授集体辞职事件。达卡某私立大学的经济学教授坦言:”我们系三分之一的同事已跳槽到公立学校,剩下的人要承担双倍课时。”
这种恶性循环加剧了教育质量危机。学生投诉称,部分课程因师资短缺被取消,实践课改为理论讲授。更令人忧心的是,为维持运营,某些学校降低录取标准,变相”卖文凭”的现象有所抬头。
疫情只是危机的催化剂。深层原因在于私立大学长期依赖学费的单一营收模式。当经济下行、家庭收入缩水时,每年高达20万塔卡(约合1.5万元人民币)的学费成为沉重负担。教育经济学家建议,政府应建立专项基金,通过低息贷款等方式帮助优质私立大学渡过难关。
这场高等教育改革风暴远未结束。随着法律程序的推进,18所面临诉讼的大学将迎来生死考验。政府必须在监管力度与办学自由间找到平衡点,既要清除害群之马,又要为真正致力于教育的机构创造发展空间。对于孟加拉国而言,这不仅关乎数万学子的前途,更决定着该国能否在知识经济时代赢得发展先机。私立大学的转型阵痛,或许正是重塑教育生态的必要代价。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