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印度高等教育的版图上,德里大学(Delhi University, DU)始终占据着重要地位。然而,近年来这所百年学府却因教职工任命政策的剧烈变动陷入舆论漩涡。从表面看,这是一场关于”永久”与”临时”雇佣形式的制度调整;但若掀开帷幕,背后隐藏的是一场关乎教育质量、教师权益与体制改革的深层博弈。
政策转向:UGC规定与现实的拉锯战
2018年印度大学委员会(UGC)的一纸公文,成为这场变革的导火索。新规明确要求高校优先采用永久任命制,但德里大学在执行中却出现了”政策悬空”——截至2022年,仍有超过6500个教职工岗位空缺,大量教师被困在临时雇佣的灰色地带。副校长Yogesh Singh的强硬表态像一记惊雷:”我们必须停止把教师当作短期耗材。”学术委员会的支持票虽为改革铺路,却也暴露了更尖锐的矛盾:当75%的永久任命进度条向前推进时,72%的临时教师正面临失业危机。这种”填坑式”改革背后,是印度高等教育扩张与财政投入失衡的缩影。
临时工的生存困境:被撕裂的教育金字塔
德里政府特许12所学院雇佣临时教师的决定,像一把双刃剑刺穿了改革的表象。表面上这是应对”永久任命流程迟缓”的应急方案,实则暴露了体制的结构性缺陷。临时教师月薪不足永久教师三分之一,没有科研经费,甚至合同期限与学期进度绑定——这种”教育零工经济”正在制造畸形的教学生态。德里大学经济系临时讲师普里娅的遭遇颇具代表性:”我连续五年每学期重新竞聘,永远在准备应聘材料而非备课。”更吊诡的是,政策规定临时聘用仅限顶替休假教师,但审计报告显示,某些院系长期存在”影子岗位”,用轮换临时工规避永久雇佣义务。
质量迷思:稳定性能否兑换教育价值
校方宣称永久化改革将提升教学质量,但数据却呈现复杂图景。人文学院2023年学生评教显示,临时教师平均得分反超永久教师1.2分。教育学家阿尔琼·梅塔指出:”朝不保夕的处境反而刺激部分临时教师加倍投入,而铁饭碗可能滋生惰性。”这种悖论迫使德里大学在推进永久化的同时,启动”教学质量补偿计划”——所有新晋永久教师需通过年度教学创新评估,未达标者将被强制培训。与此同时,那些被淘汰的临时教师中,不乏拥有剑桥、海德拉巴大学博士学位的优秀人才,这种人才流失正在催生民间教育机构的”德里教授猎头热”。
这场任命制度改革犹如多棱镜,折射出印度高等教育的多重困境。当德里大学试图用永久任命铸造教师队伍的”稳定器”时,也不可避免地制造了新的不公平。教育质量的提升从来不是简单的雇佣形式转换,而是需要配套的薪酬体系、评估机制和职业发展通道。在临时教师集体诉讼案即将开庭的背景下,这场改革或许才刚刚触及问题的表层。正如一位匿名的校务委员所言:”我们拆掉了漏雨的茅草屋顶,但还没找到足够钢材建造新大厦。”未来五年,德里大学的课堂里不仅传递着知识,更将见证一场关于教育本质的深刻思辨。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