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水城迷雾中,一场关于未来的预言悄然上演。自2017年起,威尼斯电影节的“威尼斯沉浸式”(Venice Immersive)版块犹如一座灯塔,在技术与艺术的交汇处闪耀着耀眼的光芒。它不仅仅是一个电影节的附属品,而是一个独立的生态系统,孕育着扩展现实(XR)领域的先锋力量,引领着电影叙事的未来方向。这个新兴的平台,正以其独特的姿态,揭示着电影艺术无限的可能性。
它所构建的,是一个关于沉浸、互动、感知的新世界。2025年的选片结果再次证明了这一点,69个来自27个国家的XR项目入选,这不仅仅是数字,更是XR技术在艺术、娱乐、教育等领域蓬勃发展的缩影。其中,美国导演道格·里曼(Doug Liman)的XR惊悚片《小行星》(Asteroid)和爱德华·贝格(Edward Berger)的《沉没》(Submerged)无疑是其中的焦点。它们不仅仅是电影,更像是观众通往另一个世界的钥匙,邀请人们进入一个充满悬念和未知的宇宙。这些作品的出现,标志着XR技术在传统电影叙事上的突破,也预示着沉浸式体验的革命正在悄然发生。当然,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们也带来了各自的文化特色和创意理念,共同构成了威尼斯沉浸式丰富多彩的节目阵容,他们让这个平台不仅仅是技术的展示,更成为不同文化交流的桥梁。其中,30个项目进入竞赛单元,21个为世界首映,9个为国际首映,这一数字彰显了威尼斯沉浸式对原创性、创新性的高度重视,也体现了XR领域蓬勃的生命力。
不仅仅是技术展示的舞台,更是一座通往未来的桥梁,威尼斯沉浸式还是一个促进合作和人才培养的熔炉。它深知XR行业的未来,取决于人才的培养和产业的协作。通过“威尼斯学院电影 – 虚拟现实”工作坊,为新兴的XR创作者提供了实践的舞台,帮助他们将创意转化为现实。更值得关注的是,威尼斯沉浸式还与“威尼斯生产桥”市场合作,为处于融资阶段的项目提供支持,将想法转化为实际的作品。例如,2020年,“威尼斯Gap-Financing Market”便支持了包括史蒂夫·麦奎因和皮娅·马拉伊斯在内的52个项目。这种多方合作的模式,不仅为XR产业注入了活力,也为其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威尼斯沉浸式也从未停止对新兴技术的关注,特别是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I)在XR领域的应用。邀请美国虚拟现实和生成式AI先驱伊丽莎·麦克尼特(Eliza McNitt)担任竞赛单元的评委,就充分说明了其对前沿技术的拥抱。这预示着XR领域的未来将更加精彩,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
沉浸式体验,这是威尼斯沉浸式所追求的核心。这些XR作品,不仅仅是技术的展示,更是对叙事方式的颠覆。许多作品尝试打破传统的线性叙事结构,让观众成为故事的一部分,观众不再是被动的观看者,而是积极的参与者,通过互动、选择,来体验不同的情节和结局。VR技术的运用,让观众仿佛置身于故事之中,亲身感受每一个场景;AR技术的融入,将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无缝融合,创造出全新的互动体验。这种沉浸式的体验,不仅增强了观众的参与感,也激发了他们的想象力。正如评论所说,在虚拟现实中,观众的“存在”往往意味着与现实世界的“缺席”,这种独特的体验方式,也引发了人们对现实与虚拟关系的思考。从2023年的63个项目到2025年的69个项目,威尼斯沉浸式的规模不断扩大,其影响力也与日俱增。它正以蓬勃的姿态,向我们展示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未来,一个XR技术与艺术完美融合的未来。水城迷雾依旧,而关于未来的预言,才刚刚开始。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