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红海星启发,水下自愈新材料面世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仿生学在材料科学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尤其是模仿自然界生物的独特功能,成为推动创新的重要方向。近期,中国科学家以红海星这种生物的惊人再生能力为灵感,研发出一种能够在水下快速自我修复的新型聚氨酯材料。这项成果不仅展现了仿生设计的巨大潜力,也为水下设备、医疗植入物和海洋机器人等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希望。

红海星因其在恶劣海洋环境中展现出的快速再生能力而闻名。它们通过分泌纤溶酶类物质加速受损组织的恢复,形成了一种高效的自愈生物机制。受此启发,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朱劲教授和陈晶教授领导的团队,与韩国先进科学技术院(KAIST)合作,成功合成了一种以红海星为蓝本的聚氨酯材料DSFPU-3。该材料通过结合两种疏水单元——烷基侧链和氟基团,以及动态可逆键(包括二硫键和亚胺键),能够在常温水下12小时内实现高达98%的修复效率。这一数字不仅彰显了材料的快速自愈能力,也打破了传统聚合物在水环境中自修复低效甚至失效的瓶颈。

材料的性能优异还体现在其机械强度恢复上。受损后修复的DSFPU-3仍能承载约500克的负荷,显示出良好的耐用性和稳定性。此外,该材料表面拥有99.3°的水接触角,表现出强烈的疏水特性,能够有效排斥水分子对修复过程的干扰。经过长达4天的水浸泡测试,材料的微观结构和形态依然保持稳定,确保了其长久的耐水性和结构完整。这种结合双重动态键结构与疏水单元的设计理念,使得材料链间可逆结合与断裂循环成为可能,从而保障裂痕或划痕能够得到快速愈合,材料修复过程顺畅且高效。

该新型聚氨酯的应用前景极为广阔。首先,在水下机器人领域,DSFPU-3能够显著提升机器人外壳与关节部件的耐损伤能力,延长其使用寿命,尤为适合面对波涛汹涌和频繁机械摩擦的海洋环境。其次,在医疗植入物方面,得益于其在潮湿环境中的自愈特性,这种材料能帮助植入设备自动修复磨损或微裂纹,降低因损伤引发的二次手术风险,提升患者的舒适度与安全保障。此外,船舶涂层和海洋传感器的壳体等长时间水下运行设备,也将因这款材料的稳定性和耐用性获益匪浅。

相比于以往的自愈材料,如清华大学陈丽莉团队开发的RUSSE,DSFPU-3在自愈速度、修复后强度以及长期水环境适应性方面均展现出明显优势。其设计充分利用红海星纤溶酶分泌的动态调控机制,打造出双重动态键结构与疏水单元的完美结合,不仅提升了自我修复效率,更保障了材料的耐用性与稳定性。与此同时,这一成果也体现了中韩科研紧密合作的成果,反映出国际生物仿生材料研究的蓬勃发展和未来趋势。

整体来看,红海星启发的DSFPU-3聚氨酯材料,以其卓越的水下快速自愈能力,展示了仿生学在材料设计领域的强大潜力。其独特的分子结构设计和双重动态键机制,使其成为应对复杂水下环境损伤的理想材料选择。未来,随着进一步研究的深入和产业化进程的推进,这款材料有望在水下机器人、医疗植入物和海洋工程等多个高科技领域实现广泛应用,推动人类在海洋探索和生命健康领域迈向新的高度,真正实现自然智慧与现代科技的深度融合。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